柏賢婦產科及泌尿婦科中心

中年女士慎防尿失禁 及早就醫 重拾生活樂趣

中年女士慎防尿失禁 及早就醫 重拾生活樂趣

患有尿失禁的人士不敢長時間外出,亦怕喝水多了要經常找洗手間,甚至在大笑、咳嗽、打噴嚏時特別留神,就怕控制不了出現漏尿、失禁情況,對生理和心理造成沉重的壓力。

婦產科專科醫生陳穎賢指,患者不要諱疾忌醫,只要接受醫生的檢查和治療便會改善,別再被病情影響日常生活。

根據衞生署資料顯示,女性尿失禁很常見,每10名女性中有1至3名受尿失禁困擾。尿失禁指無法用意識來控制的漏尿情形,最常見是在咳嗽或大笑時便有漏尿的情況,造成患者在心理、生理上的困擾。

陳醫生指女性尿失禁是骨盆底肌肉鬆弛,尿道未能完全閉合而引致,大多數與懷孕、陰道生產和更年期有關。在懷孕時,骨盆底肌肉會因為受到膨脹的子宮,長期壓迫而變得鬆弛。在生產過程中,又有可能引致盆骨底神經及肌肉受傷害,令產後尿失禁的情況加劇。在更年期時,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會明顯減少,盆骨韌帶亦會因而鬆弛,造成尿失禁。

應力性尿失禁

年近60歲的朱女士近來一反常態不再外出玩樂,原來正受滲尿問題困擾,只要步伐稍為急速,就會感覺有小量漏尿,甚至咳嗽、打噴嚏時都有此問題。即使她減少飲水,仍是相隔不到兩小時就需如廁。長期憋尿亦令她精神繃緊,喉嚨乾涸也滴水不沾,導致咳嗽加劇;加上長時間使用防漏護墊,下身皮膚敏感痕癢和出現炎症,令她深感沮喪。

醫生建議朱女士先進行尿動力學檢查,了解漏尿原因,泌尿系統功能是否異常。此檢查是借助流體力學及電生理學的方法,測試患者的膀胱及尿道功能。過程中會先將幼細的導管放進尿道及肛門,再灌注生理鹽水,並用儀器記錄膀胱的壓力與收縮變化。患者亦需按指示做出不同動作,以觀察有否因腹部壓力上升而引致滲尿。檢查完成後,再針對患者膀胱收縮活動情況,及有否出現漏尿來決定合適治療,如行為治療、藥物及手術治療等。

檢查結果顯示,朱女士患上應力性尿失禁。陳醫生指除了年齡因素、肥胖、曾多次分娩者,此症亦好發於慣性便秘及長期咳嗽的女性,就如每當朱女士咳嗽時,腹腔壓力增加,尿液便會經尿道溢出。慶幸朱女士病情不算嚴重,建議先以骨盆底肌肉運動(俗稱「提肛運動」)來鍛練該組肌肉;另可考慮非入侵式的PEMF脈衝式電磁場治療,改善尿滲、陰道肌肉鬆弛等問題。

子宮下垂伴隨尿失禁

即使較年輕的女士亦有機會受尿滲困擾,約40歲的黃女士有次跟子女去行山,卻突然控制不住尿意,險些失禁。她自此外出亦不敢到離家太遠的地方,怕要經常如廁,平日打扮亦只穿深色長褲,深怕尿滲現形。

除尿滲問題外,黃女士數月前開始感覺下身有腫塊突出,特別是站立時症狀更明顯,連排尿也感覺困難。經醫生初步判斷後,黃太的症狀屬於骨盆底器官脫垂(俗稱「子宮下垂」)。值得注意是,子宮脫垂患者經常伴隨尿失禁症狀,因兩者成因相近,醫生會建議患者進行前述的尿動力學檢查及其他相關檢查,再作診斷及處理。

骨盆底器官脫垂個案多為50歲或以上的更年期女士,因隨着年齡增長,雌性賀爾蒙分泌減少,骨盆底肌肉鬆弛加劇,令骨盆底器官失去支撑,因而導致該部分器官較易下墜甚或突出體外。若曾經多次分娩、誕下4公斤以上的「重磅」寶寶、生產時需要產鉗或吸盤輔助也較大機會患上。此外,經常提舉重物、咳嗽或便秘,這些看似微小的問題也會令腹部長期受壓,增加患上此症的風險。

子宮下垂患者年輕化

陳醫生指近年骨盆底器官脫垂的患者漸趨年輕化,當中部分同時受尿滲困擾。她提醒此症並不能自行痊癒,拖延求醫只會令治療成效隨着下垂的嚴重程度而變差。如黃女士的子宮脫垂情況已突出陰道口,建議手術治療避免病情加深。此手術可保留子宮,但不建議再懷孕。

至於仍想生育而需要保留子宮的女士,則可採用PVC或矽膠造的陰道托來支撑脫垂器官,惟膠托須定期更換,長期佩戴也可能壓傷陰道引致出血。無論如何,熟齡女士日常生活上應學習保養和鍛練骨盆底肌肉,定期接受婦科檢查,有助減低婦科病症風險。(婦產科專科醫生陳穎賢醫生)

原文刊載《經濟日報》

立即查詢
立即查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