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賢婦產科及泌尿婦科中心

見微知著

見微知著

近年流行「見字飲水」一詞,提醒大家每日要補充足夠水份,有助排毒以及減低患上腎石、泌尿道感染等疾病風險。多喝水自然會增加如廁次數,原來透過觀察小便顏色、氣味和排尿次數多寡,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身健康狀況。

最讓女士感到疑惑的是小便帶血,擔心是否患上婦科癌症。引致血尿的成因眾多,先排除非疾病所致的原因,如:月經來潮、曾食用會改變尿液顏色的食物或藥物,很大機會跟膀胱炎與尿道炎有關。由於膀胱與尿道相連,一旦尿道發炎,細菌亦向上推進感染膀胱,是以兩種炎症常多會同時出現。患者會排出血尿或尿液混濁、尿頻但每次排尿量少、小便時有刺痛或灼熱感,膀胱炎患者更會有腹痛徵兆。正常的小便顏色應是淡黃色而清澈,若飲清水後小便顏色持續異常,以及伴隨其他不適,應盡快求診。至於另一個常見的疑慮是小便有泡(俗稱蛋白尿),是否反映腎功能變差?其實泌尿道感染也有機會導致蛋白尿,患者的小便會帶過量氣泡,此病徵屬暫時性的「功能性蛋白尿」,當患者服用抗生素治療後,蛋白尿會隨之消失。如蛋白尿持續出現,便要留意是否源自腎臟其他毛病,如腎小球炎引致的「病理性蛋白尿」。

腎小球的主要職責是過濾血液中多餘的水份及廢物,例如尿毒素,並同時保留有用的物質在體內,包括蛋白質。當腎小球發炎以致腎功能失調,蛋白質就會隨尿液排出體外,形成蛋白尿。初期慢性腎炎沒有明顯病徵,若發現尿液有泡,應先諮詢醫生,再利用簡單的試紙測試尿液樣本,檢驗是否排出蛋白尿,有助醫生查找病因。

初期蛋白尿的治癒率較高,尤其患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容易出現繼發性腎病變,宜奉行低油鹽、低蛋白飲食及定時覆診,有望減少蛋白尿及保護腎臟。若病情已屆後期,長期流失尿蛋白會引發腎小管及間質炎症,嚴重時可惡化成慢性腎衰竭,不得不防。(婦產科專科醫生陳穎賢醫生)

原文刊載《信報》

立即查詢
立即查詢